欢迎来到河南省孟氏弘圣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文汇报记者 胡若璋
女港商打造国际化新邨,盼带给广州人新面貌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孟丽红(现为祈福集团副董事长)的丈夫就陆续回乡投资兴业、帮扶乡邻。丈夫的这份桑梓情感感染了孟丽红。如何把的国际化社区模式复制到广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孟丽红夫妇于广州番禺开展祈福新邨项目,而该项目成为大批港人北上置业安居的首站。时光荏苒,回溯广州城市化进程,祈福新邨“港式社区”的光环,让不少生活其中的广州市民,成为当时首批国际化社区生活的融通受益者。
位于番禺锺村镇的祈福新邨,1991年11月面世,一栋别墅当年售价20万人民币。孟丽红称,当时差不多有七八成业主来自香港,有一小部分是欧美国家的外籍人士,还有一部分广州本地居民。
率先掀起港人北上置业热潮
“很多广州人都想住得好一点,那个时候不少人的经济条件好转,但好的居住环境选择很少。”跟随丈夫频繁往返穗港两地之间,孟丽红发现,一衣带水的穗港两地有着共同的电视收视习惯,两地人员往来也相当密切。
孟丽红印象深刻的是,丈夫的家乡番禺,许多乡亲都有亲朋好友在香港,每次去香港探亲访友回来,香港大规模的社区生活,井然有序,都成为这些乡亲回来“炫耀”的谈资。孟丽红称,当时听到他们说起香港的社区都是:“好威水”。
这种声音听得多了,孟丽红夫妇开始设想,是否可以把“港式社区”的概念复制引进番禺。一来,为家乡开发建设作些贡献,二来,当时番禺的很多民宅附近,鸡、牛、猪游荡徘徊,垃圾更是堆堵在门口,臭气熏天,很多人对于社区居住的概念尚未成型。回看自己的优势,在香港、台湾及加拿大都有成熟的社区开发管理经验。这个想法迸出,夫妇俩一拍即合。
“我们为香港人回到内地置业开创了先河,给他们在内地置业提供相关的法律手续服务和保障。”孟丽红透露,当时很多香港人来广州商旅和度假,依山傍水的花园环境,和自带小花园的别墅洋房满足了许多香港人对于大空间居住环境的期待,尤其当时的价格是香港买楼价格的1/10。500套别墅在穗港两地同时销售,两小时被抢购一空。由此,祈福新邨也正式掀起了港人北上内地置业的热潮。
邨民排队等公交成新闻报道
大批港人过来居住以后,邨内的网球场、溜冰场、室内羽毛球场以及健身房,让足不出邨的生活拥有许多丰富选择。另外,西餐厅、卡拉OK 和儿童开心乐园的配备,让许多广州人声称,在此看到了TVB里的生活环境。而正是在香港居民的带动下,广州人开始对国际社区生活有了最初的体验。
对于许多居住其中的市民而言,1992年,第一次真正在家过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的记忆也能久经回味。孟丽红告诉记者,西式节日引入,最早是在香港业主的邀约带动下,本地居民也给自家小朋友装扮,家长们一起制作南瓜灯,等节日到来时给孩子们一人发一个,鼓励他们拉着小手,去家家户户敲门讨糖果。街坊们在茶余饭后讨论节日筹备细节的样子,自带几分洋气。孟丽红称,新的生活环境带给了广州人新的面貌。
同样住在邨内的孟丽红一家,会趁空闲日子,漫步村内。经过交通接驳站时,看见10米长队,等公交车的邨民都耐心静候的样子。这日常的一幕,却让孟丽红当下大受鼓舞。
夫妇俩津津乐道至今的是,祈福新邨居民排长队等车的画面,还成为当时广州许多传媒争相报道的新闻。孟丽红称,这样有秩序的生活面貌和当时广州城内的蜂拥而上,气质大相迳庭。据悉,当时广州市民大都还没有排队意识,但在村内,多数香港居民讲秩序排队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就带动了整个社区的氛围。
邨民已有共同默契
祈福新邨的“邨”,有别于当时广州各个“村镇”,孟丽红坦言,复制港式大型社区的初衷,不仅是给港人北上安居提供选择,更希望给广州市民带来一种美好生活的意识形态。
祈福新邨发展到最繁盛的时期,常住人口达10多万人,业主20多万人,俨然内地一座县城的规模大小。众口难调之下,如何要管理好社区的各个功能,细节就更不能小觑。去过祈福新邨的人都会听说,在小区内街地面停车的道路上,多数为两车道。为了不影响道路通行,就设置了每年轮流停放的社区条例。
孟丽红告诉记者,每年12月31日夜晚,邨民都会收到一则温馨提示--明年整年的停车统一停放左边(或右边)。这个20多年的习惯,已经成为邨民们共同的默契和自觉。去年停放是左边,今年就会停放在右边,交叉替换。在此类“换位思考”的共同默契下,孟丽红表示,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在一起,生活的气质也在融通中获得更多元发展。
济困育才 开拓“慈善+创业”新模式
孟丽红如今有三分之一的精力集中在慈善方面。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自创办祈福集团以来,孟丽红夫妇已经向社会各界公益事业捐资逾5.6亿元人民币,涵盖教育、医疗、扶贫、赈灾、环保、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教育领域为主,占据慈善公益的“半壁江山”。
慈善助学紧跟时代需求
在“济困育才”方面,孟丽红持续了20多年。香港的各类专业服务带给孟丽红许多思考,回溯过往,不难发现,孟丽红做慈善也会带领一队专业人士结伴同行。得益于对专业服务的尊重,如今“慈善+创业”模式,成为她探索出来的慈善助学新路径。
“新长城-孟丽红助学基金”最近前往新疆,资助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250名学子。首次前往新疆捐资助学高校学生,孟丽红告诉记者,慈善助学也要紧跟时代需求。众所周知,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蓝图的一部分,培育新型高级人才显得极为迫切。
无论是办企业,还是慈善助学,孟丽红始终坚信,专业人士是一股合力,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当地向高效和有序转变。
孟丽红夫妇在广西百色捐赠教学楼
喜见公益事业薪火相传
记者留意到,每一次孟丽红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总会收到一些学生别出心裁的礼物。诸如刺绣品、手工卡片、亲笔书法画作。这些纪念品,都被孟丽红整理好带回家中。拥有众多社会角色的孟丽红坦言,过去20多年的慈善带给了自己许多能量。
谈起慈善助学的故事,孟丽红有一个海量存储的回忆库。但最让她心满意足的是,热爱慈善公益的种子已经萌芽。据悉,在受过资助的孩子当中,有一些毕业进入社会,他们自发设立“涌泉基金”,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寒门学生。对这种“薪火相传”的故事,孟丽红很容易就把话匣子打开。
开办国际教育 培育学贯中西复合型人才
孟丽红开始感受到广州本土人才荒,是在首批别墅售卖时。她忆述称,在广州销售服务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从香港聘请大批专业人士前来指导、培训。本地人才缺口的现实窘迫,激发了她办学的念头。
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已经迈过10年探索期,凭借自己在内地、香港和海外的经验,孟丽红意识到,广州的发展需要培育独具特色的中西复合型人才。1993年,祈福英语学校首个幼儿园开班,5个小朋友的规模,其中两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香港,还有两位来自广州。孟丽红自信满满表示,这可以说是广州最早的国际教育雏形。
办学之初,有人建议孟丽红,与国内或国际名校合作成立分校,既有名气又省事。但孟丽红则认为,教育影响孩子一生,不能为了牟利而教育。最终,孟丽红提出以“培育学贯中西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创办当时广州最早的国际学校。孟丽红称,当时有两个创新,其一是“既有熟悉中国教育的校长,同时聘用对西式教育娴熟的美国留学校监;其二是一个班级中英两个课室的创新模式,带给了孩子们纯粹的中英文教育氛围。
开学不到一个月,孟丽红走访幼儿园听到广州家长的反馈。有孩子的海外亲戚回来探亲,入学大半个月就能够用英文和他们简短对话,这个表现带给了全家老小一个大惊喜。之后几年,孟丽红在教育上持续投入,学校中外老师的配备,一度比学生还多。
校内港穗孩子气质已无分别
教育成果在办学10年左右,得到集中反馈。随着一批批学生出国考试,带回各种状元、金奖成绩。最让孟丽红开心的还是,家长不断点赞学贯穿细节始末的“绅士教育”。
“这里的孩子出去,会给妈妈拉椅子、夹菜、斟茶。和长辈对话也能落落大方与之对视交流。”听到这样的评价,孟丽红称,现在广州的孩子和香港的孩子,同在一个课堂,气质早无分别。然而,20年前,大街上的广州人和香港人,气质一览见分晓。
上世纪90 年代初,孟丽红开办国际学校,当时老师比学生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河南省孟氏弘圣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舞钢市健康路南段路东(平顶山银行向东88米) 电话:400-633-6689
招商热线:13721862889